大山深处送公平:重庆云阳方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打官司
大山深处送公平(走基层·蹲点调研)
本报记者 刘志强
《 人民日报 》(
蹲点感言
基层法官不畏难、不懈怠,把法律工具送到田间地头、院坝村落,让农民感知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也就促进了法治理念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促进了法治环境在农村基层茁壮成长,从而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宏大主题落到崇山峻岭之间,写在群众内心深处。
近年来,为方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打官司,重庆各地法院积极推进便民诉讼网络建设,巡回审判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在山高路远的贫困山区,基层法官们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风雨无阻;扛着设备把法庭办到院坝田间,现场审案。4月末,记者来到重庆市云阳县,跟随该县设在栖霞镇的第三派出法庭的审判人员共赴山乡,见证了他们巡回审判过程中的苦与甜。
不畏艰辛
巡回审理就地办案
上午9点,车出第三法庭所在的栖霞镇,颠簸50分钟后到达云阳镇光华村。沿途尽是一侧为山谷的盘山公路,因前一天下过雨,途中还遇到三处塌方。
“有一次车刚开过,一棵大树便倒下了,幸好没砸着。”第三法庭庭长何诗琼回忆时仍心有余悸。她告诉记者,开庭时间一旦约定就不能轻易更改,就算天气再糟、路况再差也得赶到现场。
车已进村,但要到这天的开庭地点还得爬上一段山路。目测距离不足1公里,实际却走了20分钟。崎岖的山间小路全无平整的梯坎,只能靠着世代人踩出来的斜坡前行,不熟练的同志还需手脚并用。年轻法官陈熠刚走山路时经常摔跤,有时还会被路边杂草扎到。这还不算,“有次去最远的一个乡,开车2小时,还要坐1个半小时摩托车,才能走到村民家。”
为啥要巡回审判?途中,云阳县法院院长罗伟对记者解释道,“山里有些农民年纪大了,不方便出村;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怎么走出村,出去了连方向都搞不清楚。”此外,对打官司尤其是“当被告”这件事,农民总有些抵触,“要是让他们花上几十块钱交通费跑去‘当被告’,更是不情愿,案件就会一拖再拖。而巡回审理、就地办案,还能用个案审判对群众进行普法教育,一举多得。”
“再说,上面给我们配了车,怎么也比农民出门方便许多。”不到30岁的小伙子温伟说。他既是法警,也是司机。他开的警车刚启用3年,行车里程却足有13万公里。
见证实效
农民信赖法律工具
喘着粗气走到山腰上的农户家,审判人员顾不得歇脚,立马布置起场地来。在房前院坝摆上几把椅子、凳子,列明原告、被告、审判员,再从一路背上来的巡回审判箱里取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最后在农房墙壁上挂好国徽。
这天审理的是件离婚案。刚开庭不久,主审法官何诗琼就在确认当事人身份环节遇到难题,问到身份证号和门牌号,当事人都说不清楚。“这样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有耐心,还得学会用他们的语言。”何诗琼举例说,比如审理程序中要询问当事人“是否需要对审判人员申请回避”一句,就得改为“我们来审理你这个案件,你有没有意见?”
在何诗琼的悉心调解下,不出半小时,当事人便达成一致。此时,电脑和打印机派上了用场。等了不到5分钟,陈熠就把民事调解书送到当事人手中,签字盖章,案结事了。何诗琼说,别看审判时间短,“其实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电话指导村里的便民联络员做了大量说服调解工作。”
便民联络员,是由县法院在村社当地聘请的兼职人员,负责接受材料、送达文书、说服调解。他们不仅要定期接受培训,还要与法官会商案件。如今,光华村的联络员经过数年锻炼,已具备了相当素质。
村里金宗成老人说,以前村民翻山越岭到别的镇去打官司,出去一趟得一整天,来回路费近50元,“现在村民们经常见到法官,也更加知法、懂法、守法,更愿意用法律工具解决问题了。”
体味幸福
群众满意是最大快乐
已近中午,被告父亲坚持要留大家吃饭,却被审判人员婉拒,“就算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不能在当事人家里吃一口饭。”对他们来说,程序可以简易,环境可以简陋,但该守的规矩不能坏。
收拾妥当,陈熠便客气地说道,“老乡啊,麻烦您帮着收一下桌椅哈,我们还要去下一站,谢谢!”这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已学会如何跟农民打交道。
2个审判人员、3个书记员、1个法警,便是云阳第三法庭的全部人员,职责范围覆盖6个乡镇、17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法治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土地纠纷、移民补偿、婚姻、养老等多方面出现的问题诉诸法律。第三法庭受理的案件也渐趋增多,去年审理案件多达635件,其中一半是通过巡回法庭解决的,算下来平均两天要下一次村,一天要结两个案。
尽管忙碌和艰辛,这些基层审判人员依然对岗位有着无限的热爱,对巡回审判有着很高的热情。何诗琼说,“工作确实辛苦点,但每审判完一个案子,每化解完一起纠纷,心里总会有小小的成就感。”温伟则说,“到基层去审判,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有意义!”
云阳法院副院长龚箭表示,派出法庭目前实行轮换政策,四五年左右轮换一次。“虽是流水的兵,却成就了铁打的营盘。大家都很尽心尽力,看到农民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